close

一將功成萬骨枯,登山紀錄後面的無名英雄-挑夫

最近好像很喜歡寫登山文。前天看這篇報寶,有感而發。
知名嚮導「藍教官」登山猝死 金鐘獎前夕留憾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7%9F%A5%E5%90%8D%E5%9A%AE%E5%B0…

「藍教官」是登山界有名的挑夫。
是的,你沒看錯。現在還存在著的行業,只不過存在登山界之中。

挑夫行情一天4000上下,他們要平均要背負著40公斤(有聽過50-60公斤)的裝備上山。肯作而且有能力作這一行業的大部份都是原住民。

大家應該看過商業登山團,輕輕鬆鬆登百岳,免揹裝備,帳篷,睡袋,公糧。到百岳還有五菜一湯可以吃。這都是[挑夫]的功勞。

我在向陽山莊(那次爬嘉明湖但沒有成功)還看到挑夫或響導提前到山屋,用瓦斯爐,瓦斯桶,鍋具齊全煮好五菜一湯等團友的姍姍來遲(瓦斯爐,瓦斯桶與鍋具長期放在山屋附近)。

中央山脈大縱走,南一段,北一段等等動則7-30天行程,別的不說,光飲食補給就是問題了,這也是要靠[挑夫]的幫忙與補給。

可以這麼說,台灣每一個登山紀錄背後的無名英雄的都是他們。
沒有他們,這些紀錄不可能出現。他們不可能成為傳說。
但他們倒下了,連聽說都沒有,「藍教官」還可以上新聞,算是這行最高榮耀了。

我常在想,朱央山脈大縱走這紀錄,搞不好原住民百年前就在走了,只是沒有人記錄下來而已。

賽德克巴萊中原住民族的攀岩走壁,在過往是確實存在的。

就算登世界最高峰,珠峰。要上三角點的之前的飲食,氧氣筒,裝備都是當地的原住民族[雪巴]人在支援的。沒有[雪巴]人,登珠峰的紀錄應該只剩十分之ㄧ而已。

掌聲,紀錄都留給鎂光燈下的人們。
不為人知的角落,只有他們默默的挑起裝備,為了讓你創下一個紀錄準備著。

一將功成萬骨枯。這是他們[挑夫]的最佳寫照。

圖片1:揹重裝備的我(八年前),挑伕的標準重量是我的一倍。

圖二,圖三,圖四:北大武山大武祠。二戰時期日軍在台徵召原住民成立高砂義勇軍。日軍在菲律賓受到包圍與困境,所幸有高砂義勇軍幫忙才能突圍。
因此日軍在北大武山上建立這一祠堂,紀念高砂義勇軍的壯烈與犧牲。

1234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洛少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